“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达到碳排放高峰”是什么意思?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十四五"计划将促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利用,同时要降低碳排放的强度,支持有条件率先达到碳排放高峰的地方,制定到2030年碳排放高峰的行动计划。
要制定碳排放达到峰值的行动计划,就必须明确碳排放的峰值水平、何时达到峰值以及如何达到峰值。作者认为,为了确保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的峰值应尽最大努力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峰值:
一是从时间尺度上确定的高速碳排放峰值,随着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确立,尽快实现碳排放的峰值,将为碳排放从峰值下降到碳中和的过程留出更多的缓冲时间,使政策制定、能源结构改革、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加可控。
二是达到高强度的峰值,为中国的碳排放设置了一个较低的峰值水平。较低的峰值水平不仅直接降低了峰值年份的碳排放量,而且对峰值后的排放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较低的峰值在高峰年之后设定了一个较低的排放基准,从而锁定了较长时间尺度上的较低排放水平,并对峰值后减排行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高质量达峰,指的是在全行业以清洁低碳为发展方向,能源体系和能源结构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和变革的前提下实现的达峰。能源结构低碳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能源消费结构要显著优化: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不再新增煤电装机,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成为主流。另一方面,能源供应质量大幅提高,减少甚至淘汰高碳能源投资,逐步退出现有高碳能源设施。此外,终端部门实现用能形式创新,终端能源转化为电力,氢气等末端零排放的能源形式。"。
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对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内,力争控制在1以下的部署。5℃,以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长期目标。国际社会对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不同速度,强度,质量的峰值路径和能源转型路径,决定了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难度。高速峰值强化到达峰值的时间节点,可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争取最有利时限;高强度峰值降低了达到峰值后碳中和实现的难度;高质量达到峰值,然后从能源结构根本转变的角度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基础。高速度,高强度,高质量达到顶峰,对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根本要求,也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变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以绿色复苏为主线,发展"十四五"计划。疫情发生后,"经济绿色复苏"已成为广泛共识,欧盟和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出台绿色复苏计划。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必须坚持"十四五"期间"绿色复苏、低碳发展"的政策指导,严格控制煤炭、电力生产能力和煤炭总消耗量,促进能源消耗强度高的合格地区和行业率先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高峰。
第二,充分发挥碳排放交易机制在二氧化碳减排和低碳发展中的作用,一方面,碳市场作为促进碳峰值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机制,应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促进更多产业融入碳市场,实现碳减排;另一方面,考虑将非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纳入碳市场,如允许甲烷减排作为进入碳市场的补偿机制。
三是整合低碳减排创新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一方面,要提高公众对低碳的认识,促进绿色消费。根据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30%来自工业生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型排放量将逐步增加。这需要进一步增强公众的低碳意识,引导绿色消费。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带动能源转型,充分利用技术发展和创新,促进新能源技术成本的快速下降,进而控制高能耗重化工产业的发展。
四是加强治理体系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要加快认识水平、政策工具、应对气候变化基本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推动气候变化全面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温室气体、污染防治、生态恢复协同。推进能源、财政、税收等相关政策出台,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各方面政策协调发展,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建议充分发挥“十四五”规划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优化能源结构的主导作用。虽然“第十四五”规划纲要仍在制定中,具体指标和评价标准尚未出台,但通过规划目标的制定,可以确定最优的能源转化路径,为实现碳峰值达到2030、长远目标2035奠定基础。2060年前进行碳中和。